《猛龙过江》并非很成功
 

  《猛龙过江》确如李小龙的预言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从表面上看,《猛龙过江》520多万港元的卖座数字确比先前的《精武门》有着近两成的增长,但是《猛龙过江》的票价也比《精武门》的票价高出了近百分之三十。例如二元八角的戏票长到了三元五角,三元五角的戏票则长到四元七角。也就是说《猛龙过江》的效益总收入虽然提高了,但在入场人数亦即卖座率上却不如《精武门》,去观看《猛龙过江》的人没有当时看《精武门》的人多。
 

 
据当时的影评家分析,《猛龙过江》的“倒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精武门》是公认的李小龙生前表演最逼真的影片。《精武门》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一些,却迎合了广大华人观众的民族感情,尤其是近代中国受日本的侵略颇深,故当李小龙第一个站出来在影片中痛打东洋鬼子并将写有“东亚病夫”的牌匾塞进日本人的嘴里时,场下无不欢声如雷,当时的观众看了这部片子之后没有一个不大喊“过瘾”的。

  其次,在《猛龙过江》中李小龙虽独揽了编、导、演三项大权,实际却处于“孤掌难鸣”的境地。他虽可随心所欲地去发挥与施展自己的意念,但“众口难调”;如果有罗维在的话,他在尽可能照顾李小龙情绪的同时也必会加入自己的意念,因而照顾到另外一部分观众的情绪与要求,单凭李小龙一个人不可能会面面俱到。此外,罗维作为香港的名牌导演,虽然观念上与李小龙分歧很大,但同样拥有自己的一部分影迷与崇拜者,这一部分人不可能全部去看李小龙单独拍的片子。
 

  再者,李小龙的《唐山大兄》与《精武门》虽然都获得极大的成功,与此同时邵氏电影公司对他的封堵行动却从未停止过。在电影市场近于饱和的情况下,同样是高素质的影片必定会分得一杯羹。同时,由罗维导演、王羽主演的《冷面虎》,在当时的舆论上极可能会“冷却”已持续达一年多的“李小龙热潮”,尽管这份“美好的愿望”最终未能成为现实,但它对《猛龙过江》的影响是不能小觑的。

  平心而论,李小龙绝对是一位出众的演员,其个人魅力毋庸质疑,但他并不一定会是一位好导演,他的导演潜能在拍这部戏时还没有充分开发出来。他在拍前两部影片时干预过导演、统筹过剧组事务、自学过有关导演的知识,这不能证明马上就可变成一位好导演,这需要时间上的磨合及实践上的历练。当然,李小龙由一个“业余”导演一跃成为正式的导演并能达到一定水准,已经是相当不简单了。

 

本文内容摘自于《李小龙珍闻逸事》

 

推荐给朋友】  【关闭本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