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回顾小龙的早期生活时,他极愿与我一起分享他的感受,毫无疑问,作为一名热血沸腾的青年人,他用自身的武力维持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他也需要良师益友去帮助他找到一种方向感,从而琳漓地体现他那无与伦比的骄人功力。在其后的几年里他经常说的是,“一名好教练的作用就像是真理的昭示者,帮助学生揭露其弱点,迫使他考察探究自身的内在与外在潜力,从而使神形真正地合而为一体。”
追溯40年代的香港,正处在英殖统治下,那时的九龙及其周围地区人满为患,到处都是弱肉强食。李小龙的童年时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寇耀武扬威的香港渡过的。有一次小龙对一架从他头顶飞过的日本飞机蔑视地挥动着拳头。在1949年之后,在这块殖民地上双涌来了一批逃亡者,他们的到来使这片土地变得更为动荡,更加不安。年轻的华人帮少年在九龙的街道上游荡,寻找着他们可以找见的任何一个冒险的机会。训练有素的小龙以其强悍的体魄和勇猛的斗志很快成为这一帮少年中的头脑人物。
他在1967年10月份的《黑带》杂志上讲到,“那时我是一个小混混,年轻无知,随时都在寻衅滋事大打出手。我们的身上暗藏着链锁和尖刀。”他的家人至今还记得那时小龙将自己的利器都收在一个秘密所在,并且经常将一条铁链缠在腰间后再到街上游来逛去。然而,尽管有利器在手,比什么都有威力,小龙还是更喜欢用自己的拳头去摆平一切。他的兄弟们回忆说,如果小龙不喜欢谁会直接告诉他,这种挑衅就意味着他总是麻烦不断。争斗的起因往往微不足道,甚至有时是无因之斗,那么恐惧是最平常的诱因。小龙常常会跑到别的帮派的地盘上,然后便是两个人的对视,又叫做“照”,他曾经讲给身边人说,没有人曾经在“照”的过程中吓倒他。
在1970年初,《走近神龙》在香港上映时,杰姆·凯利被这个地区如此之高的犯罪率及十几岁少年的暴力事件震惊了。他告诉《格斗明星》杂志:“我认为美国十几岁的青少年就很野蛮,但是与香港的同龄人比起来就真的很温顺了。我认为他们是一群堕落分子。”李小龙对此解释道:“那里的年轻人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所有的好工作都被白人(英国人)占据了,我们一部分人只得去为白人打工,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的年轻人变得桀骜不驯的缘由。香港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年轻一代生长在贫民区里无法自拔。”通过电影和电视的演艺生涯的影响,小龙在香港年轻人的眼中已经树立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香港的中国人并不喜欢英国人,主要是基于当时的种族优越感和种族歧视。放学之后,小龙和与他一样出身的伙伴们结聚在山顶,挡住道口辱骂英国学生,无可避免地引发一场争斗。
小龙进入拉莎莉学院后不久,突然有一天跑回家里对他的妈妈说他想学练武术。他说自己在放学后就会变成一个霸气十足的人并且学会如何依靠自己自强自立。他的父亲开始教授他太极拳,这种拳法有许多种套路而且动作缓慢。小龙跟着爸爸练了一两次太极拳后,因为这种节奏缓慢的动作无法吸引他而放弃了。小龙的妈妈极富同情心,同意为他支付相应的学费。那时教他功夫的老师是有名的叶问,这是咏春拳的大师。
拜师叶问之后,小龙将自己投入到功夫的研习中,废寝忘食。一旦他的兴趣被吸引到某件事情上,他便会激发自己最原始的动力投入其中,他将自己全部地投入到功夫中,不遗余力。在其他孩子时有逃课时,小龙每天放学后都会风雨无阻地出场。他看起来似乎为功夫而实在在的动作。走在路上,他的举止会吓人一大跳,身边的路人会看到他突然挥拳或用脚去踢路旁的树木,弄得落叶纷纷。当全家人一起坐下来吃晚饭的时候,他会将双掌轮番猛力击打身边的小凳,以此加强掌部的力量并使肌肉变得更加强健有力。
小龙刚刚出生的几个月里,曾有一个昵称叫做 Mo Si Tung
(坐不住),从日出到日落,他就像一只风车一样转个不停,为了让他安静下来,不再吵闹不停,家里人发现只要给他一本书就会安静下来,而且一翻就是好几个小时,对于淘气的小龙这一招真的很管用。作为儿童演员的小龙正在边读边划线———注意他那表情丰富而生动的脸,预示着在他日后的成人影片角色中他会是一个多么个性化的好演员。在摩托车上小龙闪亮造型———这是小龙表演快速驾驶动作时的早期场景。
小龙惟一的老师叶问师父的功夫,在咏春拳中是大师。 |